我怎么长了一堆“蚊子包”?福建专家提醒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
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……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”
春季“一阳初生”
人体随着自然界阳气生发
一些潜伏于内的皮肤问题也随之出现
荨麻疹是春天常见的皮肤问题
困扰着很多人
如果见到
大小不等的风团
色淡红、鲜红或苍白色
伴剧烈瘙痒
疹退无痕迹
像“蚊子包”
很大可能性就是荨麻疹
近日,市民李某因为孩子反复过敏,烦恼不已。她带孩子去看了医生,诊断出来是荨麻疹,做了过敏原筛查,仍然找不到病因。李某表示,自己的小孩每年都会过敏一次,但是今年过敏时间较长,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。(玉林日报)
得了荨麻疹该怎么办呢?
西医认为
荨麻疹的病因复杂
约3/4的患者找不到具体原因
普遍认为是过敏引起
在治疗上首选抗组胺药
俗称“抗过敏药”
再严重者会用上激素药物
中医药治疗荨麻疹也有一套法子
一般认为
荨麻疹发生可能跟
风、寒、湿、热、血虚等有关
可以针对性选用
疏风散寒、清热祛湿、养血润燥的治疗
还有一些外治法及食疗方作用温和
孕妇及小孩子也能用
其实
让大家最感痛苦的
是痒
那有什么好办法呢?
出现皮疹瘙痒患者
可以用一些外洗方
外洗方
方一:
材料:马齿苋10g、白鲜皮10g。
功效:解毒止痒。对风团红、瘙痒明显的有较好疗效。
方二:
材料:当归10g、茯苓10g、白术10g。
功效:健脾养血。对于风团色白、反复发作,皮肤干燥的有较好疗效。
制作方法:将上述中药熬煮10-15分钟,取药汁加入适量温水,浸泡熏洗或擦拭皮疹处,每日1次。可反复熬煮直至药汁色淡。
健康提示:注意水温,谨防烫伤;皮肤破损明显慎用。
除了发作时痒
痛苦难耐外
日常的调护更为重要
内服——饮食养生
花茶
(1)干姜暖身茶
材料:干姜2克,白芍7克,香附5克,蜂蜜适量。
制作方法:将干姜、白芍、香附洗净沥干后置于茶壶中。加入沸水,闷泡15分钟。将闷泡好的茶水倒入杯中,根据个人喜好加入适量蜂蜜,即可饮用。
保健功效:此茶具有驱寒暖身、滋润面色之功效,可使人面色红润、精力充沛,尤其适用于受风受寒的人。
健康提示:平常手脚心热、睡觉流汗、口干咽燥的人不适合喝此茶。
(2)金银花绿茶
材料:金银花5克,甘草1片、绿茶3克,沸水 200毫升,冰糖适量。
制作方法:把金银花和甘草洗干净并沥干以备用。将金银花、甘草、绿茶一起放入茶壶之中,注入沸水并浸泡 5~10 分钟即可。可加入适量冰糖以调味。
保健功效:这款茶有清热解毒、消除肿痛的功效。适合风热犯表的患者。
健康提示:平常大便不成形,吃凉的肚子就不舒服的人要慎用此茶。
(3)白术茶
材料:白术10克,乌龙茶3克。
制作方法:将白术和乌龙茶放入杯中,加入300毫升开水冲泡即可饮用。可反复冲饮直至味道淡却。
保健功效:此茶具有健脾益胃、和中除湿之功效,适用于胃肠湿热的患者。
健康提示:日常容易胀气的人谨慎服用此茶。
(4)芍药蜂蜜茶
材料:干芍药花瓣1匙,蜂蜜适量。
制作方法:将干芍药花瓣用水洗净,放入杯中,倒入沸水冲泡。加盖闷 10 分钟后,加入蜂蜜,即可饮用。
保健功效:此茶养血柔肝,适合血虚风燥的患者。
食疗
(1)地黄粳米粥清热止血
配方:熟地黄150克,粳米50克,冰糖适量。
制法:将熟地黄洗净、捣烂,和粳米、冰糖一起放入砂锅内,加水煮成稀粥。用法:每天服用2~3次。
功效:滋肾养阴,清热凉血的功效。
(2)薏仁山药粥
配方:山药60克,薏苡仁30克。
制法:上述两味食物共煮粥。用法:日服2次。
功效:利水渗湿,健脾。
除了发作时痒
痛苦难耐外
日常的调护更为重要
外治——按摩养生
在日常生活中
可以选择简便易操作的穴位按摩
及艾灸以达到疏通经络
调理气血的作用
现在给大家推荐
几个穴位进行日常保健:
1.拿风池
定位:风池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。
操作:用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对用力提拿1分钟。
作用功效:祛风解毒,醒脑开窍。
2.百虫窝
定位:百虫在膝上内侧,髌骨内上缘2寸处。
操作:用拇指和食、中二指对称捏拿穴位,左右各1分钟。
作用功效:疏通经络,活血止痒。
3.揉膻中
定位:膻中在前正中线上,两乳头连线的中点。
操作:用拇指或中指指腹顺时针按揉100次。
作用功效:宽胸理气,化痰止咳。
4.揉足三里
定位: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(孩子4个横指的宽度),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。
操作:拇指指端顺时针揉,3分钟。
作用功效:健脾和胃,强身健体。
5.揉三阴交
定位: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,胫骨后缘凹陷中。
操作:拇指指端顺时针揉,2分钟。
作用功效:通血脉,活经络,利湿热。
除此之外
荨麻疹需要
着重注意饮食忌口
禁用或禁食某些对机体致敏的
药物或食物
忌食鱼腥虾蟹、辛辣
葱、酒等“发物”
最后要提醒的是
如果荨麻疹发作伴有严重全身症状
如胸闷、面色苍白、心率加速
脉搏细弱、血压下降、呼吸短促等
建议尽快前往医院就医
来源:学校共青团,本文专业知识由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教授、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陈淑娇主任医师提供
编辑/张浩明
校对/斯威
校审/李延林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