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热点

环球速读:君品谈|雷雨:凿井者 起于三寸之坎 以就万仞之深

2023-06-09 09:00:53 来源:中国发展网

从拉竹篱、盖草棚到考古方舱,

考古发掘工作更加精细、可控。

向历史追问,向过去回溯。


【资料图】

解开古蜀文明神秘而灿烂的一角。

时代有我,君品相传。由凤凰网出品,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《君品谈》第三季节目,本期对话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,了解他的考古故事。

雷雨谈抢救式挖掘

“确实留下了不少遗憾”

1986年,三星堆一、二号坑被发现,为人们打开了通向神秘的古蜀文明研究的大门,青铜大立人、青铜神树、青铜大面具、黄金权杖......众多从未见过的文物器型破土而出,惊艳天下。

那时,三星堆所在的地方遍布林林总总的砖瓦厂,每天大量车辆出入取土、拉砖、拉瓦。7月,施工民工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几十件疑似文物的东西,后告知了考古工作站。

雷雨(左)向吴小莉(右)讲述1986年发掘过程

之后,考古人员才开始对砖瓦生产基地开展“抢救式”挖掘。当时施工地每日取土量很大,对遗址的破坏可想而知。

谈及此事,雷雨说尽管外部环境不利,现场人员在发掘过程中非常谨慎。“限于当时历史的局限,那个时候的物质条件远远没有现在这么高”。

再加上露天、夏天的环境,随时可能有暴雨,很难展开精细化挖掘,也“留下了不少遗憾”。由于经验设备的有限,导致一些肉眼看不见的信息在挖掘过程中丢失掉了。

将土壤作为文物保存

“考古是不计时间成本的”

1986年,三星堆遗址1、2号祭祀坑发掘后,专家、学者们对曾经出土文物的研究从未停止,考古手段也有了质的飞跃。

2020年,三星堆祭祀坑重新启动挖掘,新一轮挖掘在多学科背景下,同时展开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研究,这一崭新的考古模式也被称为“三星堆模式”。

三星堆考古工作开始遵循“以考古为核心”的运作模式,即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古工作的计划构思、方案设定、技术支撑等软件和硬件工作的准备上。

雷雨(左)向吴小莉(右)讲述三星堆模式

雷雨提到,1、2号祭祀坑发掘时,除了极少部分填土用于碳14测定以外,其余全部被当作废土扔掉。

2020年,除了坑表面的部分受污染土壤被扔掉以外,其余土壤全部分袋编号当作文物保存,以收集填土信息,推测古人的祭祀活动、文字痕迹、生活时间等。

“6个坑里,18000袋,坑口以下20公分的所有的填土全给拉回来”。雷雨说,考古就这样,它是不计时间成本的。

雷雨介绍三星堆考古模式

“起于三寸之坎,以就万仞之深”

在发掘6个祭祀坑的过程中,考古人员继续遵循三星堆模式,并在其基础上为之提供实验室环境。

雷雨将其称为三重保护。首先,与其他考古工地相似,为重要遗址修建了大棚;其次,大棚内部每个坑配有安装环境调控系统的发掘舱,舱内可以将温度控制在20-25°C,湿度控制在80%左右,这是“前所未有”的。

此外,第三重保护则是这次工作将各种类型的考古实验室搬进了发掘现场,应急检测分析室、有机文物应急保护室、微痕物应急保护室等一系列专业考古实验室,可为考古人员辨认肉眼无法识别的出土文物类型,准确记录第一手资料。

雷雨介绍“三星堆考古模式”

从拉竹篱、盖草棚到如今的考古方舱,让再度开启的三星堆祭祀坑发掘工作更加可控,而高科技装备的使用,则让现场信息的收集,变得更加丰富、精确和全面。

凿井者,起于三寸之坎,以就万仞之深。在三星堆考古模式的挖掘下,新挖掘的6座坑共计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,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。三星堆模式也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。

习酒用匠人精神,酿造君子品质

贵州习酒《君品谈》栏目以传播“君品文化”为宗旨,与你一起见证不同的精彩人生,让新时代的君品精神如习酒人的坚韧品质一般,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
it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今日澳门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4   联系邮箱:435 226 40@qq.com